考研和国考已经落下帷幕,“春招”也已经进入尾声,没有“上岸”的2018届毕业生大概已经开始着急了。
这时候就会有些人,利用毕业生的单纯和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赚取利益,甚至是危害到求职者的人身安全。
这些坑人的公司手段繁杂下作,不仅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恶心人,被坑一次的成本对于新人来讲算是高昂的,但总是有人上当。
知乎上有一个2015年的话题“有哪些公司给你留下「还好没去这家公司」的印象?”直到最近都有人在回答。
虽然不知道这位匿名用户经历了什么,但可想而知不是什么好事。今天小青就和大家谈谈“那些年找工作被坑的事”以及应对方法。
在知乎上的这个问题下,各种奇葩的公司应有尽有,有知名大企业上市公司,有机关事业型机构,,有的老板是首富……总之,没有看到,你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学长学姐们经历过什么。
空谈理想,只讲官僚
“改变世界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是标准的互联网思维运营的公司”、“在这里,你能实现你的理想”、“虽然给不了你高工资,但能给你话语权!”……
对于刚从大学里出来的年轻人来说,这些话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这个公司和“官”字头沾边的话,更是有了吆喝的本事。
“来这里工作是你们的荣幸。”有这样姿态的公司基本不把新来的同事看在眼里的,大饼是画足的,在官方机构工作是有面子的,但多余的东西是绝对不会给你的,当然包括钱。
知乎作者DC-非凡大陆提供了他的“被坑经验”: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空谈理想,官僚风十足”的公司是没有多大前景的,文中的作者在这家公司干了一年多,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资,完全是免费劳动力。
当然,即使在这样的公司里也有好处——能学到东西。所有人都不愿意干活,你愿意的话肯定会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资源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能到你手里的肯定不会太少,毕竟你是唯一干活的人。
这样的公司很好区分,能说出“理想”、“铜臭”、“荣幸”、“大家庭”……这类的话基本都不靠谱。如果想要进一步确定的话,可以到公司官网上去看看,一般实干型的企业和“夸海口”的企业,从网页的排版和侧重点上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最好不要当做第一份工作来做,否则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成长期就被耽误掉了。这样的工作适合当做实习来做,一来你还是学生,没有太大的金钱压力,二来,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在简历上也好看。
至于想要把这样的工作当做自己职业生涯起点,想要混吃混喝的小伙伴们,小青顶着锅盖提醒一句:职业生涯如逆水行舟,如果不趁着年轻积累资本,中年危机坍塌的时候就来不及啦!
PS: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必须要考虑的,因为它能最直接的影响你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
画大饼,招式花
这种公司说实话是最难规避的,因为有时候正规,甚至大规模的上市公司也会做出这种“下作”的手段,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不要以为大公司就不会骗人,不是上升期的大公司考核是非常严格的,每年的招生情况不仅会计入HR的KPI,还要对公司的推广情况挂钩。要明白,企业招聘并不都是为了引进人才,市场调研、套取应聘者方案,都是有较大比例存在的。
冲着大公司的名头去的毕业生很多,大家都对第一份工作很重视,希望能够在职业生涯上有好的起点。正是这种急切和过于的渴求让人有利可图。
下面两个例子是知乎的热门回答,都是被当做了免费的宣传工具。
美的那个招聘小青当年也有看到,海报、线下活动、后期维护运营都做得非常好,每个招聘群都有专人管理,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殊不知这只是在让你上钩的诱饵。
最让小青感到心疼的是,在里面不是985的学生反而是最“客气”的,还会说“HR辛苦了”、“会完成任务”之类的话。最后发现这一切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浪费了最宝贵的秋招时间。
前面已经说了这类公司除了内部人员,单以应聘者的角度很难看出端倪。对于大公司“潜在的面试邀请”,即便知道可能是幌子,急于找到工作的年轻人还是会选择接受。
一般正常的面试邀请是直接在笔试之后的,中间不会有拉群、分享朋友圈什么的要求,即使是加人,也只是HR一人而已。看到要有朋友圈分享点赞什么的要求,就要当心了。
如果你实在想试一下,一定不要把赌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应聘要记住一句话,广撒网,重点捞鱼。做好努力的侧重点区分,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大公司也不全都好,招聘时是双向选择,只看学历和985的公司,你不去也罢。另外,要记住,实力才是硬道理,那些对HR奉承的话,并不会为你加分多少,甚至会降低分数,礼貌就够了。
氛围奇怪,三观不正
“能学到东西能赚钱就好了,还管什么氛围、三观?”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求职者来说,这才是判断一家公司值不值得待的地方。因为以上两种情况情况鲜明、类别特定,很容易区分,如果还愿意进去的话,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判断这样的公司值不值得待,开玩笑说一句:“全靠悟性。”
不过要注意,这种三观和氛围指的是较为极端的那种,毕竟每个公司都会有他自己的气质,并不是说只要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怪”。
举个栗子。来自知乎的匿名用户,有点长,但看起来绝不无聊。
声势浩大到超出常识。
▼
员工行为难以理解。
▼
领导行为莫名其妙。
▼
不要以为这种公司离我们很远,国内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谁都想成为风口的下一头猪牛,再加上每年数量如此庞大的就业生,碰到奇葩公司的概率一点都不低。
这个没法避,因为他们招人的流程很正常,线下招聘会、线上招聘广告、HR的状态,都很正常。所以你能做到的就是——查。在网上查,在校友群里查,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行业能查下这家公司的风评。
第一份工作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刚毕业就去了一家在行业能风评不太好的公司,尽早跳槽其实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HR多多少少会认为你不太能吃苦,这么早跳槽,谁知道把你找来以后,觉得不合适会不会也很早跳走。
所以,如果真的不幸进入气氛和三观都很符合的公司,要么在签订合同之前离开,然后不在简历中提及这份工作,要么至少忍过半年,再考虑换工作。
说了这么多,想必你也发现了,避开这些雷区的主要方式,就是了解到足够的信息。都说职场如战场,信息收集和利用是一个好的职场人必备的素质。
【话题】那么问题来了,你遇到过哪些奇葩公司?或者你想要了解哪些职场信息呢?在下方留言,告诉小青,为你专门写篇文章解答哦~
青苜网有偿征稿啦!
丰厚稿费等你来拿!
后台回复关键词“征稿”即可查看具体细则
或者点这里,快速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