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作业太多,看英文看的脑瓜儿疼,写点中文放松心情……
近几年,随着留学生数目的急剧增长,以及国外找工作困难度的逐步增加,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求职中介”— 由所谓来自JP Morgan/BCG/四大以及世界500强企业的精英导师 组成的中介机构,为留学生提供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多方面指导,帮助留学生获得心仪offer(录取通知)。
快速兴起的事物总引人想要探寻其背后动因和其未来走向,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这类求职机构会不会成为主流,大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会使得求职机构的需求不断增长;也有人质疑这类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导师质量,对其前景并不看好。在我看来,求职机构的生源将会只增不减。首先,得益于此类机构善于营销,“成功案例”、“免费讲座”、“免费题库”等等资源在朋友圈大量转发,各种培训群人满为患,在这种热闹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对此类机构还是抱有很高信任度的;其次,这类机构不太需要担心声誉或者回头客问题,他们大可以肆无忌惮宣传成功案例,而失败案例会自动隐藏----没有学生愿意承认自己失败,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投入几万块接受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培训,最后仍然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求职中介的申请成功率自然会不断增长,吸引更多留学生加入。
此类机构兴起不久,样本量不足,无法预知其未来,但就我本人而言,我并不看好这种offer收割机式的培养模式。
为什么呢?请允许我来解释一下~
在这种培训模式下获得offer的留学生有两类,第一类是自身已有实力,但是迷茫找不到方向,即困于信息不对称,而选择用金钱购买资源和服务,给自己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锦上添花,轻松获得offer;第二类则是自身硬件不足,同时时间紧迫,无法短时间内提升硬实力,于是求助此类机构补充软实力,至少我所了解的美国这边,评判一个人是多角度出发的,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次聚会的几分钟愉快聊天也许就能给你带来一份工作!
之所以我反感这种模式,原因如下:首先对于第一类,这类求职者已经具备职位所要求的应聘条件,但是他们连给自己做职业规划的能力都没有,即使获得这一份offer,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要怎么办呢?难道要一辈子靠职业导师搀扶着走下去?通过自己的摸索,完成职业道路的每一步,才是提高自己竞争力的关键呀!第二类,被职业导师打造成投机取巧者,先不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这对真材实料的应聘者有点不公平,就看现在许多求职机构的卖点所在:内推名额、面试培训、刷笔试题库。这些个开后门、开小灶的活动,确实能让求职者少走许多弯路,但是入职之后呢?需要真枪实战的时候,导师交给你的那一套应付得了面试,应付得了你的整个职场吗?况且,求职机构提供的内推名额和实习项目,大多数也不是真正适合求职者的,相反则主要是一些与之有合作的公司资源,通过求职导师的包装和刻意引导,变成了众多求职者心中的“梦想之地”。这些经过刷题、短期培训就能进的“大公司,”真的值得如此向往吗?就像留学中介机构给申请者提供的实习项目,听起来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名头,学生们因为这简历上闪光的一笔而雀跃,而实际价值有多少,去问问实际经历过的留学生,十人有八人会说:“太水”。
许多人会说:聪明人就是要懂得通过合理的求助而少走弯路。是的,弯路是少走了,那你的方向是对的吗?你是否只是被领去了求职导师构画的职业图景中,而早已不管那是否是最适合你的路。你在求职导师的指导下无比努力,每天不停的模拟面试,不停的穿梭于聚会认识厉害的人物,你说你的能力确实提高了,职业方向确实明晰了,但归根结底那不是求职导师带给你的,是你自己努力获得的,是你本可以不花那高昂的项目费用就可以得到的:所谓导师提供的内部资料,你可以自己从各种论坛里获得;导师提供的内推机会,你也可以自己通过招聘网站寻找;导师提供的一对一面试练习,你完全可以自己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督促练习……但经历过项目的大多数人不会承认这些,他们会说:是导师改变了我。有个“沉没成本”效应:当你投入了足够多金钱或者精力,你就会倾向于欺骗自己“你获得了很多回报”,而不愿意去承认自己付出的其实根本不值得。
所以,听项目参与者和顾问们的一面之词,就趋之若鹜的投向“求职导师”怀抱,是不理智的。
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不对称”已经不足以成为失败的借口了,“懒”才是隐藏在一切冠冕堂皇之后的事实。独自在异乡求学的我们,克服了语言障碍,克服了生活习惯差异,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道路上跌跌撞撞的前行,这些我们都已经做到了。而不久的未来,当我们开始踏上求职路,也完全可以相信自己,大胆地通过不断试错去成长!
弯路走多了,
以后就不会迷路。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
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