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由市人力社保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的两个联合执法检查组,对我市部分人力资源市场( 含自发形成)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以及各类招工人员单位等进行突击检查。
春节过后,全市各行各业进入新一轮的用工高峰期,企业招工心切,求职者找工作心切,可谓供需两旺。针对人力资源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从3月23日起,我市决定开展为期三天的专项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人力资源市场服务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取缔“黑中介”;;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依法打击侵害劳动者人身权益违法行为。对于未经许可和登记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提供虚假就业和招聘信息、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等行为,一经发现必将严惩。
找工作的要警醒: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你要当心
随着“金三银四”求职招聘黄金期的到来,很多务工人员又开始思考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是继续在老地方干下去,还是另找个新环境跳槽?
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更高、活更轻松是新工作的首选,而跳槽的主要信息途径除了口口相传外,更多的还是得看网上以及实地的一些招聘信息。每年一到求职高峰期,除了各大人力资源市场外,在公交车站、小区宣传栏、街头巷尾等地方也能见到不少醒目的招聘信息,其中不乏一些条件非常诱人的“紧急聘用”、“高薪诚聘”类广告。
据了解,在这些招聘单位中有酒店、宾馆、公司等,招的大多是文员、公关人员、服务员等职业。这些广告上面基本上会标明“薪水丰厚”、“包吃包住”,有的许诺月工资上万元,落款处没有具体的公司名称,除了写着联系人是某先生或某小姐外,能知道的也就一个电话号码,等你交了钱后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只能自认倒霉。甚至,有的人还因此误入歧途,悔不当初。
温馨提醒:跳槽有风险,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应三思而后行。不管你跳还是不跳,都切记要脚踏实地。无论是刚出来找工作的新人,还是想换工作的职场老手,都可以到正规的人力资源市场或职业介绍中心去走走看看。街头张贴的招工广告,特别是许诺高薪和交纳任何押金的,虽然条件很诱人,但是猫腻也多,大家一定要谨慎选择,别上当受骗。要知道,天上不会真的掉馅饼的,而且又那么凑巧砸到你。
招工的要切记:切勿贪小惹麻烦,“童工”高压线碰不得
依照《劳动法》定义,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
企业违法使用童工会受何处罚?据了解,企业使用童工的,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处罚,并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所需交通和食宿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据了解,雇佣童工的企业中,有的是因为童工的工资相对低廉,有些是疏忽大意,没有查看对方的有效证件,有的则是被对方“忽悠”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年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用人单位在招用前务必要带他们去进行一次正规的体检,正式录用后,类似的体检每半年还要做一次。这个环节千万不能省,否则就麻烦了。据了解,2014年,我市共有8家企业或个人,因没有按有关规定对招用的未成年工进行健康体检受到劳动保障行政处罚。此外,娱乐场所不能招用未成年工,一旦使用,等同于违法使用童工。
温馨提醒:企业千万别贪图“便宜”和招工方便而忽略身份审核雇佣童工,这是违法的,招工时务必要求务工人员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或有效证件。市民若发现有用人单位非法使用童工的情况,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同时,若招用符合条件的未成年工,也千万别图个省钱或省事,就忽略带他们去体检,否则有可能要花更多的钱,甚至吃官司。
服务中介要明白:七种违法行为,不仅要处罚还要“吊证”
为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市劳动监察大队编印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册》,该书共收录了17类涉及劳动保障监察以及执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第10类从处罚(处理)标准、法律依据、备注等内容出发,对七种“职业介绍类”的违法行为进行明确。
其中,“未经许可和登记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其他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关闭;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职业中介许可证。
职业中介机构其他违法行为还有: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或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的,未明示职业中介许可证、监督电话,在职业中介服务不成功后未向劳动者退还所收取的中介服务费,发布的就业信息中包含歧视性内容、超出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等等。
温馨提醒:从市人力社保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经人力社保局核准并领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共有68家。虽然是持证经营,但这些中介机构若抱着侥幸心理,乱踩“高压线”的话,不仅钱包要“出血”,甚至还要被“吊证”。所以,切记违法违规的事千万做不得,否则悔之莫及。商报记者 林晓燕 吕斌 文/摄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百姓生活网门户